1980年夏天,北京街头悄悄起了变化。细心人发现,往日遍布街巷的毛主席画像,好像少了许多。这像颗石子投进水面,不光引得老百姓私下议论,连外国记者也竖起了耳朵:中国,这是要怎么走?政策转向了吗?
这当口,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来了北京。她的目标明确:采访中国最高的实际领导人,邓小平。法拉奇以提问刁钻、风格凌厉出名,不少国家元首都怵她三分。她像个老练的猎人,总能嗅到不寻常的气息。画像变少的事,特别是天安门城楼上那幅巨像的未来,无疑是她此行最想刨根问底的问题。
等待锐利的目光
想采访邓小平的外国记者挤满了外交部,但法拉奇可不是好对付的角色。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亲自担保,中方这才点头。这其实也放了个信号出去:中国愿意更开放地面世,解答困惑。
1980年8月21日,人民大会堂。没有空调的房间,闷热却挡不住采访的紧张。邓小平穿着深蓝色中山装,看起来很平静,等着这位大名鼎鼎的记者。法拉奇没客套,直接抛出那个悬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:“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,是不是要永远保留下去?”
这话,当时听来,无疑太敏感,也太大胆。翻译施燕华忠实地转达,心里也替邓小平捏了把汗。谁知,邓小平听完,脸上反而露出了点微笑,语气平缓,却异常坚定地答道:“永远要保留下去。”
这六个字,掷地有声,不容置疑。它不止回答了个具体问题,更深层地说,它亮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自己历史,如何评价核心缔造者功过牌。邓小平接着解释,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是放在第一位的,没有他,中国人民可能还得在黑暗里多摸索很久。这个基本论断不能丢。
法拉奇显然对这回答背后的分量感兴趣。她追问邓小平个人怎么评价毛泽东,他们关系如何。邓小平的回答也很坦诚。他提到毛主席多次批评他,比如开会他习惯坐后面,毛主席就点名让他坐到前面去,开玩笑说:“你耳朵聋,坐那么远干什么?”这些日常细节里,透着上下级,也透着老战友间的某种直率。
他们的路,早就交织
事实上,邓小平跟毛泽东的渊源,得追溯到革命早期。1933年,他们几乎同时在党内受排挤,跌入相似的低谷。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,让他们没放弃。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后,邓小平也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的坚定执行者。
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,邓小平则作为方面军主官,在前线浴血拼杀。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关键时刻重用邓小平,充满信任。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就是个铁证。
1947年夏天,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关键节点。陕北,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被胡宗南几十万人马围得水泄不通,形势危急。为了破局,牵制敌人主力,给其他战场争取时间,毛泽东亲自拍板,发出了那份火烧眉毛的“3A”电报:刘伯承、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,扔掉苦心经营的外线根据地,玩命儿地,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心脏——大别山。
接到电报时,刘邓正在简陋的民居外商量事。这份署名毛泽东的电报,千钧重。邓小平深知,老毛这步棋,战略上是高明远见的,但落实到具体作战,困难和风险太大了。部队刚打完硬仗,人困马乏,缺粮缺弹,这会儿搞无后方、远距离穿插,挑战难以想象。他一度请示中央,希望能先喘口气。
但全局需要更要紧。中央慎重评估后,坚持了原决定。邓小平跟刘伯承深入研究,毅然决然:“坚决执行中央指示!”他们知道,这是天大的信任,也是扭转乾坤的关键。
八月初,刘邓十几万人马像把尖刀插入大别山。一路顶着酷暑疾病,克服粮弹匮乏,还要闯过黄泛区天险,甩开国民党几十个旅的围追堵截。真是趟“万重山”之旅。毛泽东时刻惦记着这支孤军。奇妙的是,刘邓强渡淮河时,河水不涨反落。追兵要过时,河水又突然暴涨。这像是巧合,更是这支队伍绝不屈服、一往无前的写照。
八月底,刘邓大军终于进了大别山,像根钢钉扎进敌人的胸膛,极大策应了其他战场,对全国战局的改变至关重要。邓小平后来回忆这段说,这步棋确实险,但我们还是赢了。胜利背后,是战略的决绝,更是战友间的托付。
画像的意味,今日的注脚
邓小平回答法拉奇时,之所以斩钉截铁要“永远保留下去”,正是基于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理解,基于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核心作用的清醒认识。这跟他倡导的“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”并不冲突。肯定历史功绩,跟反思纠正错误,是一回事的两面。
毛主席画像从曾经的“遍地开花”到最后只聚焦在天安门城楼这个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方,本身就说明中国社会经历了特殊时期后,对待领袖纪念方式变得更理性、规范了。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,早就超越个人崇拜了,它更多成了新中国建立和国家主权的一种象征,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所在。
邓小平与法拉奇这场对话,以及他对画像问题的明确表态,飞快传遍世界。它打消了外界对中国是不是要“全盘否定过去”的疑虑,也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处理复杂历史问题的智慧和务实。这对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中国来说,稳定国内外的预期,凝聚共识,意义太大了。
时间流转,当年的许多事已经淹没,但邓小平那句“永远要保留下去”的承诺,伴着天安门城楼上那幅庄严的画像,成了历史的见证。它提醒后人,理解今日中国,必须回望来时路,客观去看那些塑造了共和国命运的人和事。这是对历史的敬重,也是对未来的负责。
众和配资-证券配资官网入口-短线杠杆配资网-在线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